谢孝是逝者直系子女给吊唁的亲友行礼磕头,如果亲友来的时候没有叩拜烧纸钱或没有给吊唁金,那么就不需要孝子去磕头谢礼。
在我国,葬礼是有很多讲究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尊重他人的行为。
放河灯,中元节和七月的后都有。《金陵岁时记》中称:“中元金陵人家,延僧舟次诵经,剪五色纸为荷花灯,沿水放之,俗称斋河孤。”《熙朝乐事》中说:“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于西湖及塔上湖中,谓之照冥。”另外,还有《北京岁华记》中的水灯,都是称呼不同但灯的实质一样,都含有消除灾祸之意。吴江地区中元节放水灯,先由主持者向各家募捐,然后在七月十五雇数十艘船只,夜间在河中游行,船上都扎彩悬灯。有请僧诵经的,有供奉佛像的,另外有数艘船只,雇请多人在船上奏乐,后面的船,专门将五彩纸折成灯,点火后放到河面上,红白相间,颇为壮观。
对于中元节的风俗习惯,在很多人看来有些迷信甚至是劳神费心。即便如此,这种追思祭祖的习俗也还是一直沿袭到今天。其深层次的原因时什么呢?
节日是文化传承载体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习俗,也承载着国人深深的情感诉求,比如: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团圆圆;端午节意味着人们生生不息的思念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中元节真正传达的则是一种敬畏精神和感恩情怀,更饱含了传统的孝道文化。
生命无法永恒,但精神却可以延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关于生命的回忆,却是延绵不绝的,正是这种关于祭祀、孝道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不仅宽慰了将逝者,而且也成为生者的情感慰藉,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保持了“完整”。
孝道的传承,是中国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却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多数人重视生前的尽孝,却忽视了至亲之人在生命后一程其实更需要关怀和陪伴,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往往毫无准备。或许只有当我们开始正视死亡,才能感受到生命中珍贵、需要被守护的东西,与其在告别的那一刻带着遗憾匆匆收场,为何不选择提前安排好自己和至亲的人生规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