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习俗,有关婚礼,丧葬方面的习俗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人去世之后,讲究的就要数这个环节——为去世的人穿寿衣。
寿衣,在农村有的地方还称为“送老衣”,是在人世间穿的后一套衣服,因此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有的地方人们在老人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会提前准备好棺材和寿衣。想必很多人认为老人尚在世就准备这些东西,那不是非常的晦气诅咒老人家吗?其实恰好相反,寿衣中的“寿”就是长寿的意思,人们提前准备还有为老人增添福寿的意思,有的老人身体不够好,提前准备还能为老人家冲冲喜。
寿衣不能有纽扣
无论是寿衣的材质还是选料都是大有讲究的,寿衣的布料不能是皮毛的华丽绸缎,因为怕已故的人来生会变成兽类,绸缎中的缎和“断”是同音,有断子的意味,因此不可以用这两样面料来做寿衣。衣服的面料一般是厚实的绢棉做成,因为“绢”有着“眷念”的意思,表达出对已故的人有眷恋和缅怀的情感,还有重要的是寿衣不能出现纽扣,要用带子系着,因为带就是“带来子嗣”的意思,而纽与“扭”是同音,代表着后代不团结。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儒家文化贯穿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史,指导着甚至制约着历代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思、言、行、为,在现代殡葬业中仍发挥着其积极的影响力。
儒家对死亡有着其独特的态度与视角,他以生为贵,强调乐生忘忧;已死为终,强调重丧哀死。
儒家看重的是生死坦然。孔子认识到生死在天,但并未就此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结束,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儒家看重生命,重视死亡,认为生命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
另外儒家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和丧葬观,并用来指导人们的殡葬活动。传承殡葬文化,把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殡葬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