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讲究很多,需要遵循的礼仪也有很多。在丧礼方面,无论男方做多大的官,一旦家中父母逝世,都要回去守丧三年,要不然就会为人所诟病。到了现代社会,很多的习俗早已被逐渐淡化,然而仍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来说一句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不谢孝”,看看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寿衣不能有纽扣
无论是寿衣的材质还是选料都是大有讲究的,寿衣的布料不能是皮毛的华丽绸缎,因为怕已故的人来生会变成兽类,绸缎中的缎和“断”是同音,有断子的意味,因此不可以用这两样面料来做寿衣。衣服的面料一般是厚实的绢棉做成,因为“绢”有着“眷念”的意思,表达出对已故的人有眷恋和缅怀的情感,还有重要的是寿衣不能出现纽扣,要用带子系着,因为带就是“带来子嗣”的意思,而纽与“扭”是同音,代表着后代不团结。
烧七,指从死者亡日算起,丧家每隔七日到坟地烧纸祭奠一次,直到七七第四十九天为止。烧百日,指在亲人死亡满百天时的祭奠,依此类推,烧周年,指满一年的烧祭,第二、三周年也有相同的活动。除了集中于上述的丧葬和守孝期内,烧纸祭奠也散见于此后的其他日子中,如死者的忌日、各种祭祀年节等。不同的烧纸祭祀含义略有不同,如丧葬期内的烧七多是对亡灵和鬼魂的祭祀,之后的烧祭则多为祖先祭祀。
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为隆重,俗称:“五七三周年,不烧不周全。”下文就烧七和三周年这两个祭日,稍作介绍,以期对民间祭奠仪式有所了解。
烧七,亦称做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奠祭习俗。其大致内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内,亲属每隔七天开设一次斋会,奠祭亡魂,前后共七次。做七习俗源于何时何地何种观念,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即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备;相应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尽而人终归西,故有以七日为忌,每七烧纸祭奠的习俗,称作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