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烧纸不谢孝”是指如果你前来吊唁,不烧纸钱,主人是可以不给你回礼的。一般在亲人去世之后,死者的子女就要报丧,等报过丧之后,参加的亲朋好友就可以前去吊孝了。如果不吊孝,子女不能谢孝。子女报丧后就去谢孝,在别人看来这是强要钱物,不但惹人反感,还不尊重逝者。
广西天等一带在中元节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
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
河灯也叫“荷花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上,人们做灯放人水中,传说可为屈死冤魂引路。肖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对这种习俗作了的解释:“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放灯时用一块木板钻孔,上面用竹蔑编织各式各样的灯笼,其灯型多为莲花灯,其含义为超度鬼魂。而在东南沿海一带,会在灯中放置银元,渔船争相攫取,获得者可以“一年大顺”。
生命无法永恒,但精神却可以延续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关于生命的回忆,却是延绵不绝的,正是这种关于祭祀、孝道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不仅宽慰了将逝者,而且也成为生者的情感慰藉,使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保持了“完整”。
孝道的传承,是中国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节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却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多数人重视生前的尽孝,却忽视了至亲之人在生命后一程其实更需要关怀和陪伴,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往往毫无准备。或许只有当我们开始正视死亡,才能感受到生命中珍贵、需要被守护的东西,与其在告别的那一刻带着遗憾匆匆收场,为何不选择提前安排好自己和至亲的人生规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