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蜗牛 :
台湾人称露螺,在广东一带叫东风螺、菜螺或花螺,属于玛瑙蜗牛类。玛瑙蜗牛原产于东部非洲的马拉加西岛,后来传遍了整个热带地区,是世界上较大的蜗牛,故又称为非洲大蜗牛。螺形呈锥状,螺壳表面包有一层黄褐色的壳皮,并带有深褐色花纹。通常成蜗牛的螺壳长约6~8厘米,宽约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区,特别是黄金海岸的居民,视蜗牛为动物性蛋白质。由于此种蜗牛肉味鲜美,倍受欧美老板的欢迎,致使非洲大蜗牛成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蜗牛。这种蜗牛是较适应在我国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品种。
目前,我国普遍养殖的品种叫白玉蜗牛,别称白肉蜗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蜗牛, 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陆生贝壳类。雌雄同体,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蜗牛品种的大家族中,属佼佼者。 白玉蜗牛是我国的特种动物之一,具有特殊价值,特殊营养,特异风味,特别用途,肉质肥厚,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种氨基酸,也是宇航员和运动员的滋补品。
它属于玛瑙蜗牛的变异品种。其特异之处在于头、颈、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态和生活习惯上则与褐云玛瑙蜗牛没有区别,养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养殖时对卫生条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销经济价值也高一些
蜗牛在我国用以食用和药用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的《尔雅》“释鱼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蜗牛。公元前6世纪,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就记录了蜗牛治病的实例。公元1774年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较详细地记述了蜗牛的形态及药用价值。20世纪以来,不少科学家对蜗牛的研究曾作出了很多贡献,尤其对蜗牛的养殖与应用均作过不懈的努力,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直到80年代前,我国大陆蜗牛的产量及出口的数量还很小,出口量不及台湾省的1/10。但自从80年代末期,当人们对蜗牛进行了地分析和化验后,发现其体内含有20种氨基酸,30多种酶以及血液凝集素等,真正了解了蜗牛对人类的价值与作用后,蜗牛的养殖业就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我国城乡日益兴旺的一项家庭副业。
目前,河北、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湖北、海南、江苏、河南、山东、湖南、四川、辽宁、内蒙古、甘肃等20多个省市均出现了人工饲养蜗牛热潮,并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国的蜗牛养殖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白玉蜗牛喜温,耐湿,耐阴,生长适宜温度18~35℃,较高可耐40℃,空气相对湿度80~85%,在适宜范围内,温度愈高,对生长愈有利。蜗牛一般栖息在潮湿、阴暗的洞穴或墙壁上。饲养场所,室内外均可。每平方米约养500只左右,可用水泥板砌叠层箱,每平方米可养2000只以上。白玉蜗牛食性杂而广,以瓜菜加少量精饲料如大米、菜饼、米糠等配合适量骨粉、鱼粉、蛋鸡添加剂等,制成饲料喷湿后喂饲,每天下午投料,一般每500只投青料15公斤,精料2公斤,青料以满足食量为度。饲养室内经常喷水,保湿,夏天气温过高时可直接喷水蜗牛壳体上。室外养殖应加荫棚,保持阴凉。饲养场所应经常清除饲料残体及螺粪。蜗牛对湿度很敏感,应经常保持螺体潮湿。蜗牛生长期自春末至秋初约4个多月。秋末进入越冬期应做好保温,这是养殖白玉蜗牛成败的关键,一般保持温度20~25℃,同时注意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及保持室内湿度75%~90%。蜗牛主要病害有烂足病、消瘦病、消化道炎症等。烂足病用兽用土霉素、红霉素或用高锰酸钾涂抹,同时环境。消瘦病、消化道炎症可用金霉素、强力霉素,每公斤饲料拌5克药喂饲,一周一次。消化道炎症也可用乳酸诺氟沙星兑水喷洒。
白玉蜗牛属陆生贝壳软体动物,是食用蜗牛中的佼佼者,其为中国科研部门从野生褐云玛瑙螺中变异选育而成,故又称中华白玉蜗牛,其肉质肥嫩,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趋向于零,含有20多种称中华白玉蜗牛,其肉质肥嫩,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趋向于零,含有大约20余种氨基酸。
作为食用其列为世界四大名菜之首——蜗牛、鱼翅、干贝、鲍鱼;为世界七种走俏野味之一。在法国有“法式大菜”的美誉,在欧美等国的圣诞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