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人们用兽皮缝合成管状的结构,以适应生产斗争之需要。经过了相当长的时期,到十七世纪末叶,荷兰的万·德尔盖金兄弟制成了纵向缝合的帆布软管,在当时的消防业务中被广泛采用。后来,随着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出现及其硫化工艺的发展,胶管和用金属丝或麻绳等织物铠装的胶管问世了。但是,工程上一些蒸汽、热风类的高温介质’液氢,液氧、液氦类的低温介质;汽油、煤油、酸、碱等腐蚀性的介质,若用胶管来输送,当然不行。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它的可靠性就更难保证了。
人们渐渐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金属管方面,改变金属管的几何形状,使其内外表面产生相应的波纹。这样,它既具有同胶管一样的挠性,同时,又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老化、耐腐蚀性能。于是,作为金属软管本体的金属波纹管就这样产生了。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双层、三层、多层的波纹管,特别是极薄壁不锈钢材波纹管发展得很快。为了满足使用要求,人们采用焊接,电铸、机加、液压和机械旋压等各种工艺方法来制造波纹管。小公称通径为2毫米,公称通径可达400~500毫米,甚至有通径为10米的巨形波纹管。波纹数少1~2个,多可达连续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
管道的安装应力
在复杂的管路系统中,常常出现由于空间位置条件的限制,造成安装工作上的种种困难:成型的管子装不上去;弯过去、正过来,凑合装上去的管子,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局部的冷校正。根据管子通径和现场的具体情况不同,冷校正量从几毫米至几十毫米,有的达数百毫米。实践证明,该量越大,其内应力也就越高,这些残留在管路系统中的安装应力,无疑地是极大隐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