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丰富诊疗经验的传统医学体系。中医传承着中国古代先辈们疾病的经验和理论,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
中医教材中的“脾”应该改名为“脾胰”。
当然,今天若把人体解剖图的名称重新修订,将胰改成脾,将脾改成胰,也可以一劳永逸地为中医的“脾”沉冤昭雪。但阻力会很大,西医们很难答应,也很难改口。
目前,还有一个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就是把中医的肝、心、脾、肺、肾,改写成肝、心、“脾胰”(听起来差不多还是脾)、肺、肾去编入教材,流传开来。这样我们把“脾胰”合在一起念,可以让主运化的脾,在胰的脏器身上具形。
心主神明(思考)、主藏神、主血(即血的流动,提供全身的血压)。人的精神恍惚,甚至精神病,都可以通过看中医吃中药得到改善。
脾主运化。脾主全身水与谷的运输消化。脾主统血(统领血的固摄);另外“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些经典的说法表明了,脾不仅可以生对人体好的“气血”,如它的运化失常,还可以生坏的“痰湿”。
中医的子午流注。
气血的经络循行是客观的,途经脏腑的固定配对也是客观的,这如同人的生理周期和心理周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